紅豆屬(Ormosia)隸屬于豆科(Fabaceae),全屬約130 種,我國有37 種。2021年我國將紅豆屬所有物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紅豆屬在廣東省分布有16種,是該屬種類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這其中相當一部分紅豆屬植物為廣東省特有,博羅紅豆(O.boluoensis?)就是其中之一,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博羅紅豆是1995年發表的新物種,為常綠灌木至小喬木。野外調查表明,博羅紅豆僅在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東龍門南昆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有分布,但在廣東龍門南昆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博羅紅豆種群個體數量非常少,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其主要分布區。野外調查表明,博羅紅豆兩地種群數量不足1000株。
通過對博羅紅豆長期監測發現,博羅紅豆種群開花個體少,同時其花果期病蟲害嚴重(圖1),導致其近年來一直沒有結實,僅在2018年和2019年兩年采集到不足100粒種子,且這些種子萌發率低。這使得博羅紅豆自然更新不良,也是博羅紅豆瀕危的主要原因。針對其繁育困難,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和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環境園藝研究所對其開展了多種繁殖方式探索。通過精心培育,目前三方人員在枝條高壓繁殖方式上取得成功,為促進博羅紅豆人工繁育、實現其種群復壯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也為其它紅豆屬植物的繁殖、解瀕提供了重要參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和意義。
2024年,在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朱晉圮副局長主持下,組成了管理局程方高級工程師、華南植物園王崢峰研究員和省農業科學院劉海林副研究員等為主的科研團隊對保護區博羅紅豆開展了繁育研究。在開展研究過程中,團隊研究人員了解到紅豆屬植物以往開展過嫁接、扦插和組培繁育方法,但這些方法存在實驗難度大、周期長或存活率低等問題,而枝條高壓繁殖做一種高效植物繁育手段雖在很多植物中采用過,卻在紅豆屬植物中缺乏嘗試。通過討論,團隊人員決定在博羅紅豆繁育中進行實驗。于是在當年10月,團隊成員們精心準備了各種材料(包括高壓盒、營養土、土壤殺菌劑、生根粉等),冒著炎熱天氣開展了博羅紅豆枝條高壓繁殖工作。繁育期間,正值廣東省氣候出現異常干旱,為保證高壓繁殖的枝條有充足的水分生根,團隊成員每周一次赴野外進行一次澆水,并定期施肥,直至2025年3月底,雨季逐漸來臨,才減少人工澆水頻次。在繁育期間,也考慮人工澆水增加了人力物力成本,團隊成員嘗試安裝了自動澆水系統,但受限裝置缺陷、野外復雜的環境及其供水條件限制,還沒有很好解決,擬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發新的全自動化系統,助力瀕危物種的野外繁育高效自動化。
由于博羅紅豆本身生長緩慢,在2025年7月份,團隊才觀察到高壓繁殖的枝條根系生長逐漸完善,前后歷時9個月。把成活枝條剪下后,實驗共獲得18株成功繁殖個體。同時博羅紅豆生長對生境的要求條件非常高,把高壓繁殖的枝條栽種到花盆中后,團隊研究人員繼續在博羅紅豆原生境開展了培育工作,經過近兩個月的管理,所有高壓繁殖的枝條均已成活,部分個體萌發了新芽,表明博羅紅豆枝條高壓繁殖成功。博羅紅豆枝條高壓繁殖是在紅豆屬植物開展的多種繁育方式的新嘗試,拓展了繁育方法,積累了管護經驗,為更好開展博羅紅豆及其它紅豆屬植物繁育打下堅實基礎,也為更高質量瀕危物種保護提出了新的挑戰。
相關研究工作實施過程中得到了象頭山管理局“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華穿山甲等珍稀瀕危動植物調查研究項目——博羅紅豆遺傳多樣性及種苗培育研究”項目和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的資助。
博羅紅豆及其生境。(A. 葉片;B. 花;C和D. 果實受蟲害狀況;E和F. 莖干(呈現萌生)及其生境)
上圖(從左到右):團隊部分成員合影,進行高壓實驗和澆水;中圖:高壓繁殖枝條生根狀況。下圖:高壓繁殖個體移植、管理及其萌芽狀況。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