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鼎湖山保護區2025年自然教育季科普活動圓滿落下帷幕。自6月30日起,為期近兩個月的活動期間,鼎湖山保護區圍繞“探索自然科學奧秘,傳遞生態保護理念”核心,精心策劃了自然教育公益課、志愿者培訓、研學活動、夏令營、教師研修班等12場特色活動,共吸引了超過1900人次的熱情參與,以多元形式為不同年齡和背景的群體搭建了一座親近自然、探索生態奧秘、傳播生態保護理念的橋梁,使自然教育的理念在更多人心中悄然萌芽,茁壯成長。
知識技能培訓,夯實科普志愿者隊伍基礎
7月5日,鼎湖山保護區舉辦2025年度第二次志愿者大會暨表彰迎新活動,50多名新老志愿者齊聚一堂。活動中,鼎湖山保護區總結了2023-2024年度的志愿者工作并對突出貢獻的優秀志愿者進行表彰,隨后通過“趣談榕屬植物”“野外觀蝶入門”等主題培訓,提高志愿者團隊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凝聚志愿者力量。這批志愿者將持續參與鼎湖山保護區的科普、生態攝影和生態監測等保護區日常工作,成為自然教育傳播的重要主力軍。
研學式夏令營,沉浸式探索自然奧秘
針對青少年群體,鼎湖山保護區推出多場沉浸式研學夏令營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中解鎖自然知識。7月9日,“認識自然的森林”自然教育研學活動吸引58名學生參與,在科普導師的帶領下,孩子們沿著蜿蜒的鼎湖山自然探索徑,細心觀察森林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的微妙交互,學習辨認各種常見樹種與昆蟲,通過“看其形、聽其聲、觸其質、嗅其香”的全方位體驗,深切感受到了森林的勃勃生機與無限活力。
7月11日,鼎湖山保護區特別關注特殊群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研學活動,52名孩子在志愿者與導師的陪伴下,走進鼎湖山自然教育中心,參觀生態展廳、感受森林的奇妙。活動不僅為孩子們帶來了寶貴的知識與純真的歡樂,更讓他們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收獲了難能可貴的自信與成長,同時也傳遞出了生態關懷這一溫暖而堅定的力量。
7月10日和30日,鼎湖山保護區與廣東省地質局合作開展兩期地質夏令營,累計111名青少年參與其中。在鼎湖山保護區,夏令營以“認識自然的森林”為主題,深入保護區的自然教育探索徑,了解荷木林的防火智慧、森林食物鏈的生存哲學、有毒植物的辨識要訣,這些生物與地質交叉知識在導師的講解中變得鮮活,通過野外學習,讓孩子們在戶外實踐中理解生態環境與個人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科學探索精神。
8月24日,由廣東省林業事務中心主辦,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承辦的“粵港澳青少年走進森林文化”活動在鼎湖山保護區順利開展。本次活動共吸引20對親子家庭報名參加。
線上與線下結合,拓寬自然教育輻射邊界
6月30日,第42期自然教育公益課“神奇的佛教植物”開課,200余名參與者跟隨科普講師,踏入植物世界的奇妙之旅,他們探尋著佛教文化與植物間的神秘紐帶,深入了解菩提樹、蓮花等蘊含佛教文化意蘊的植物的生長奧秘與生態價值,從而在文化與自然的和諧交融中,深切感受到了植物的獨特魅力。
為打破地域限制,讓更多人感受鼎湖山的生態之美,7月30日,鼎湖山保護區創新推出“線上夜觀鼎湖山”活動,借助直播技術,1162名線上觀眾跟隨鏡頭走進夜間的鼎湖山。科普導師實時講解夜間活動的鳥類、昆蟲、兩棲動物等生物的生活習性,解答觀眾提問,讓“足不出戶觀自然”成為現實,單場活動參與人數創下本次自然教育季新高。
8月22日,第43期自然教育公益課《理性的植物藝術》如期開播,200多名參與者在線了解植物的藝術,導師以植物為主體視角,展示植物群體、個體和結構美學,一張張絕美植物照片,給公眾帶來別樣的植物視覺體驗,提高公眾自然審美素質。本課程將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進一步豐富自然教育的形式與內容。
理論與實踐結合,打造教師研修平臺
鼎湖山保護區積極聯動教育機構,為教師群體打造專業研修平臺。8月22日至23日,“知行嶺南?生命課堂進階計劃”——2025年廣東省生物學名師工作室聯合研修班分兩批開展,70余名生物學教師聚焦“科普課程設計思路和規劃”“森林碳儲量公民科學活動”“大自然的拓荒者——苔蘚植物”三大主題,通過深入的理論學習、豐富的案例分析以及實地調研活動,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科普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能力。
8月23日,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主辦的“數智賦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能力提升高級研修班”也走進鼎湖山保護區,53名小學科學教師參觀鼎湖山自然教育中心,并實地體驗自然探索徑,學習將鼎湖山的生態資源轉化為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案例的方法,為自然教育融入校園課堂提供實踐參考。
本次鼎湖山保護區自然教育季科普活動,覆蓋青少年、成人及教師等多個群體,通過“線下實踐+線上直播”“知識講解+沉浸體驗”“公益服務+專業研修”的多元模式,不僅傳遞了生態保護知識,更培養了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與科學素養。據統計,活動累計參與人數達1959人次,其中線上活動參與人數超1300人次,有效拓寬了自然教育的輻射范圍。
未來,鼎湖山保護區將繼續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創新自然教育形式,推出更多優質科普活動,推動自然教育常態化、多樣化發展,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貢獻力量。
附件下載: